close

    下午在萬隆遇到W老師,神色凝重的和我分享了些推薦學生參賽受到來自家長的壓力的感想,恰好最近也碰到這類的問題,比賽成績不佳往往容易被家長和沒學到什麼劃上等號,殊不知比賽對局最大的意義還在與切磋精進,絕非得名抱得獎盃歸,但每次有學生參賽名落孫山敗興而歸,就有一波流失潮,讓我覺得有拿磚頭砸自己的腳之感。

    其實之前就聽過有老師會推薦也許7、8級以外的學生,早早去報名晉段比賽,美其名是磨練,我私心相當不認同,比賽分級制度存在就是道理,如此勢必降低晉段賽的整體素質與格調,也就是說那些順利晉段的選手,很可能不過以不公平的手合打敗了棋力遠不如自己的對手,難怪會聽一些六段老師說遇到三段的小朋友大可以讓九子~雞蛋水餃段啊!

    但是遇到家長我會不會同樣推薦未達棋力標準的學生去參賽?這讓我回想到很多年前,在安坑一堂課,學生程度最高不過27K,還是雙方氣盡都不熟練那種,竟有家長問我回去給他們背棋譜練習如何,當我回答多下棋與寫題目比較有幫助時,明顯看到家長眉頭一縐:「某某老師都……」,沒多久就不續班讓我感覺被否定,知道我要說什麼了嗎?

    家長容易有攀比心理,所以我對於以前給別的老師教過的轉/插班學生特別頭痛,好像廣告中有一對父母在爭執給孩子學鋼琴還是舞蹈,結果小朋友想要的不過是……快樂兒童餐!久而久之竟然開始把專業放兩旁利字擺中間,認為給予正確的建議,還不如家長想要的內定的答案來得理想,這種情況下我變成去揣測家長的想法,而不是為孩子設想

    忍不住反省了好一番,是不是聽了些“明牌” (別的老師的作法)就忘記自己的“獨立思考”?有沒有隨波逐流而放棄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再回到推薦學生參賽這件事,以前不是我拿來管理學生學習的成就與信心的嗎?班上戰績很差,挫折到以為自己退步不會下棋,卻能在交流賽勇奪第二重拾信心;又或者比賽前三甲常客回來班上卻只有一半勝率,就能調整學習心態不至於志得意滿……實在不應該淪為應付家長期望的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方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