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需要的知識網路搜尋而來的文章


如何做個體貼的探病者 當親友、同事生病時,如何表達支持與關懷,又不成為病人和家屬的負擔? 這是一位癌症患者妻子的心聲:先生因為肝癌住進自己服務的醫學中心,消息傳得很快, 他和我還不及整理震驚混亂的思緒,就得先面對絡繹不絕的探病者。 從早到晚,不停有親友、鄰居、同事探視關心,病房常是滿滿一屋子人。大夥兒很有默契 地用輕鬆話題避開和沖淡癌症的凝重,所以仍如往常快樂說笑。不過再怎樣幽默風趣、強 打精神,熙來攘往的訪客還是吃不消,有次他精疲力竭對我苦笑:「真是博命演出!」我 更擔心他抵抗力弱,會不會因人進人出而感染,決定在門外掛上「謝絕訪客」。唉!仍有 人認定「我可不是訪客,是自己人」,門一推就進來,我覺得很無奈。 訪客們提供的偏方、草藥或神醫的建議也沒斷過,驚人療效我聽了好心動,該不該讓先生 去試?或婉拒親友同事的好意?實在兩難。 他因食道靜脈破裂大出血進出醫院兩三次,病情起起伏伏,有時正在做或剛做完緊急治療 ,冷不防有電話進來:「主任好不好?最近怎樣?」握著電話,望著虛弱蒼白的他睡在旁 邊,要我複誦一遍幾分鐘前急救的情況嗎?這太殘忍了!只能強忍著淚說「還好啊!」其 實他根本命在旦夕。面對這些難以承受之重,好幾次我衝動得想揹起先生躲到深山裡。 幸運的我們,當訪客的機會遠比當病人的時候多。總以為病人會因訪客的到來深感安慰、 滿心歡喜。很少想到不合宜的探病方式,會帶給病人和家屬多大困擾。 「訪客把外面世界的紅塵喧囂帶進病房,從世俗人情到一些雄辯式的夸夸之言,真讓人覺得 探病的品質有夠差,」鑽研詮釋現象學、生死學與生命關懷等議題,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 化研究所教授余德慧點出現況。 但訪客也很難為 大多數人其實是帶著關懷和祝福去探視病人,卻因不懂、不會表達這份善意,才會使得善意 有時變成病家沈重的負擔。更且,「到醫院探病」這件事,並不輕鬆。比如疾病輕重、關係 深淺,帶給訪客的焦慮便不盡相同。 病有好壞。到醫院去恭賀產婦、看看小嬰兒這類的喜事還好;或是病人動小手術,休養一陣 子就痊癒,壓力也比較小;更多時候,我們去探的是復原艱辛、甚至痊癒機會渺茫的重病患 者,還沒看到病人就覺得沈重。 關係厚淺也得琢磨。熟識的同事或好友住進醫院,探病這件事比較自然;若被吩咐去向私誼 淺薄的主管、鮮少聯絡的長輩致意,想到探病變成應酬就不自在。 還有去探病該送什麼禮?說什麼話?待多久都得拿捏,即使在台大醫院緩和病房工作多年的 護理長王浴都說:「我也很怕當訪客,因為每個病人狀況都不同。」 不知道該怎樣傳遞關心,使得不少人視探病為畏途。 劉先生三個月前突然中風,最近出院。有天劉太太在市場遇到一位同在社區大學上課的友人, 她拉著劉太太的手:「老實說,你先生中風後,我不是今天第一次遇到你,之前我都遠遠地閃 走,因為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對不起!」眼神滿是歉意。 比如探病者常說「你一定會好的!」等打氣的話,對某個病患是種鼓勵,卻可能傷害另一個病人 。即使同一個病人,在某一病程喜歡聽的話,到另一階段卻成為他挫折惱怒的來源。「探訪病人 絕對不容易,」荷蘭現象精神醫學教授、《病床邊的溫柔》作者范丹伯點出探病者角色的難處。 當親友、同事生病時,如何表達支持與關懷,又不成為病人和家屬的負擔?范丹伯教授、台灣的 醫師、護理人員、志工、病人和家屬的建議和看法,或許可提供探病者參考。 ●做為探病者,可以做的事(DOs): 一、先探知病人現況,約時間再去 問問家屬或已經去過醫院的朋友或同事,病人得的是什麼病,目前狀況,做點心理準備。最好先和 病人或家屬約個探訪時間,病人和家屬常會回答:「不用來啦,別麻煩你跑一趟!」應該弄清楚, 是真不方便還是客套話。 若病情不允許,例如罹患傳染病,或是處於抵抗力最弱的隔離期,即使到了病房門外,都不應該打擾 。可以請工作人員傳達,或寫張卡片致意就好,林口長庚醫院核醫科主治醫師嚴紫宸表示。 先約時間能讓病人有期待和準備,因為再怎麼虛弱,病人多半不願讓訪客看到自己狼狽的樣子。當過 好幾次病人的嚴紫宸就覺得她的同事很窩心,探望她前都會先打電話問方不方便,不會自認是本院員 工就長驅直入。 二、誠摯的心 不管交情深淺,關係遠近,既然決定要去探望生病的人,就帶著誠懇的心意前去,「就算是被指派或 代表別人去看某位病人,反正要花這時間到醫院去,撇開「做人情」的無奈,把握這緣分,帶著一份 關心,送一個祝福給生病的人,心情也會比較安定,」台大醫院資深志工周淑美建議。 三、既來之、則安之,見機行事 在醫院允許的時段去探望,一般醫院建議的探病時間長短約為10~30分鐘,即使只待10分鐘,放下手 上東西,關閉行動電話或轉成震動模式,免得病人被突如其來的鈴聲嚇一跳。進入病房儘快坐下來, 讓躺著的病人不用仰望著訪客。 病人的病情和心境時時在變。因此,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他,現在需要什麼,見機行事。 有的老人家住院多天,病榻生活單調沈悶,會很高興有人來看他,和他說說話,且讓他覺得沒有被人 忘記,有面子。如果他剛打過止痛針,可能現在最想好好睡一會兒。 有時病人因為疾病的症狀(例如頻尿)不安,又不好意思趕客人走,只好強忍,范丹伯醫師提醒訪客, 細心點觀察,且隨時可以問病人「你是不是累了?我現在離開是不是比較好……」 四、病人是主角,認真聆聽 「看到病人該說什麼」常是探病者很焦慮的事,因為不知道該講什麼,怕太瑣碎或太直接;怕刺激病 人或他對談話內容根本沒興趣。 創立美國最大臨終照護中心、《臨終關懷》一書作者大衛.凱斯樂依據多年經驗認為,和病人聊天, 沒有既定的規則可循,只能以病人為主角,坦誠相待。 當你不知道該談往事、還是談未來;談最新醫療知識、還是天氣時,凱斯樂建議,不妨坦白承認: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我們是談棒球呢?還是討論你的治療?」若病人願意、能夠接受,談死亡 也未嘗不可。 如果病人不想說話,也不要勉強,靜靜坐在旁邊,必要時握著他的手,有時,一個眼神、一次擁抱、 勝過千言萬語。「看到病人的需要,與對方起舞,」美國耶魯大學腫瘤護理博士唐秀治表示。 五、問病人:「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 有時我們看來是舉手之勞,對行動不便的病人可是及時雨。 蕭先生記得自己手術住院時,有人幫他到樓下買杯咖啡、帶份報紙,就是最貼心的日行一善。因此, 想表達關心或出點力,直接誠懇地問病人或家屬:「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是最實在的。 先生住院時,劉太太的妹妹也問過該做什麼,劉太太直接告訴她,「你幫我接送兩個小孩、安撫媽媽 就是最大的幫忙。」 不要忘記家屬,如果是關係深厚的好友或親人,不妨問問照顧者,需不需要換個手,讓他回家洗個澡 ,回家處理事情,出去逛逛街,看場電影喘息一下。 ●做個探病者,最好不要(DON'Ts): 一、錯的時間、錯的方法現身病房 生產、手術當天和隔天,病人需要休息,更別說是三更半夜。 有的訪客怕病人不知道他有來探視,非得把睡著的病人叫醒,或者站得遠遠的和病人說話,實在不禮 貌。看到「謝絕訪客」就不要打擾病家,進去單人房時先敲敲門。多人一間,應該在隔簾外先問方不 方便,病人傷口換藥,媽媽哺餵母乳時不要湊熱鬧,尊重病人所剩不多的隱私權,台中榮總護理師孟 曉昭說。 二、呼朋引伴,把病房當遊樂場 探病不是郊遊野餐,不是唱卡拉OK,成群結隊地來,病人還要當主持人,不但干擾病人休息,對鄰床 病人也不禮貌,更有可能帶進細菌,造成病人感染,嚴紫宸醫師提醒。 林先生趁星期天去探望因糖尿病手術的乾媽,他和乾爹坐在床邊低聲談天,病房裡另兩位截肢病人, 一位閉目養神,另一位患者有近十位大人小孩來探視。 過了一會兒,小朋友開始在病床間的走道玩起躲貓貓,來回奔跑,把隔簾掀起一陣陣風,孩子的父親 不但沒阻止,還不時一把抱住孩子歡呼,「小孩不懂得禮貌,家長應該趁機教導,怎麼帶頭把醫院當 遊樂場呢?」看不過去,林先生隨即請他們不要影響病人安寧。 三、品頭論足,喋喋不休 不要把病人的身體當成話題,品頭論足,因為病人的身體和情緒都是脆弱而敏感的,可能訪客憐憫的 眼神、雙手抱胸站得遠遠地,或者對醫學知識不清楚的無心話語,就會傷害病人而不自知。 乳癌患者蔡小姐手術後做化學治療,幾位女性友人到醫院,看到她出現掉頭髮、皮膚發黑等副作用, 以為容貌變形是永久的,有的人眼神哀傷惋惜,有的說「皮膚黑不要緊,命保住最重要」,七嘴八舌 安慰她,直到她表示這是暫時性副作用,朋友們才知道表達錯誤。 四、看病不看人 生了病,生活逸出常軌,但不代表這個人只剩下病,其他角色統統不見。去探視病人,是看這個人, 這個朋友、同學或是親人,而不是病。 一位從醫生變成癌症病人曾表示,我最難過的事情,不是得到癌症,而是每個人都把我當病人看待。 因此,不要避諱談他的生活和壓抑他原來的角色,在台大擔任志工的周淑美說。 還有,來一位訪客,就得交代一次生病過程,久了也會造成病家負擔。「每個來探望的親友同事,都 會問她:『怎麼發現得了腦瘤?』『現在怎樣?醫生怎麼說?』,發病過程前後說了幾十遍,換成是 你煩不煩?」這位病人的先生反問。 五、化身醫療專家,介入病情;報偏方、報神醫 醫療的事交給醫療專業人員和家屬決定,不要從中介入,也不要把帶著道德光環的觀念強加病人和家 屬身上,亂給意見。報偏方草藥、神醫也要不得,病人和家屬有可能會因訪客的好心而付出代價。 有多年臨終照護經驗的唐秀治,曾經碰到病重的母親和女兒經過討論,覺得在家裡安詳過世是對母親 最好的安排,決定居家照護。 不料舅舅和阿姨跳出來罵這位女兒,「你媽媽辛辛苦苦花錢養你,為什麼不給她醫!」送回醫院違背 母親意願,在家照顧又要擔負不孝罪名,弄得女兒左右為難。 六、啦啦隊似的安慰 許多訪客去看病人,不知道說些什麼,又怕場面尷尬,只好拚命說些「加油喔,愛拚才會贏」、「吉人 天相」,「要堅強,戰勝病魔」,有些話的確可以鼓舞患者,但有時卻可能是反效果。 「來一堆人,說些風馬牛不相干、不知所云的話,我覺得挺沒意義的,」動過腰椎手術的蕭先生直言。 「沒有一個病人不想活,」王浴護理長說,有的鼓勵可以支持病人活下去,先決條件是建立在真誠和關 心上,而不是空泛的口號,不知道說什麼,可以問病人:「今天感覺怎樣?」這樣的話,病人會比較舒服。 沒有人喜歡生病,「因病住進醫院」也從來不是生涯裡的一項計劃,既然沒準備,每個人罹病之後的心態 和情緒也不盡相同,有時會希望家人好友陪伴,有時渴望獨處;有時虛弱,有時堅強;有時又會因拖累家 人而充滿愧疚……。 正因為躺臥病榻的患者狀況不一而足,要做個既善解人意,又不製造家屬負擔的探病者,實在需要學習; 也因為病人身心多變,探病原則無法有明確框線,更沒有全體適用的建議。唯一能確定的是,從病人角度 出發,發揮同理心,以誠懇而體貼的方式傳達關懷。 -------------------------------------------------------------------------------- 探病該送什麼禮? 探病一定要帶「伴手」嗎?送什麼才不會造成病家壓力?送紅包合不合宜? 探病該不該送禮?這沒有標準答案。中國人不習慣「雙手空空兩串蕉」去探病,大多會帶些禮物,最常送 的就是鮮花、水果、營養品。 但是: 很多人送花籃盆栽,可是聽說植物對病人呼吸不太好,所以全挪到走廊上,滿滿排了兩三排。還有水果, 他有時無法進食,能吃也吃不了那麼多,又怕壞掉,絞盡腦汁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有的朋友很貼心,送來 切好的水果、人蔘雞湯,一兩個還好,太多,又怕吃不完。補品、營養奶粉多得可以開超市,但這些都是 不能講,也不好意思講的事。 為了不增加病人和家屬負擔,甚至對影響病情,準備花錢送禮時,還是先了解一下病人情況。「其實,有 送禮並不代表心意比空手的訪客有份量,最重要的還是真誠的關懷,一張卡片也可以傳遞很深的情意,」 台大醫院王浴護理長建議。 一般慰問卡,最常說的就是「祝你早日康復」,但這句話對末期癌症或臨終患者可能不太適合。台大護理 長王浴的老師住進加護病房,病人和家屬都不願麻煩同仁和學生,所以沒有透露病情。住加護病房表示病 情不輕,也不知道能不能復原,王浴和同學想了很久,決定在賀卡上寫:「一切平安」,表達學生對老師 的關心。 或者,探病禮物也可以跳脫窠臼,發揮巧思。台中澄清醫院的志工隊成員發起「紙鶴傳情」運動,135位志 工用數個月時間,折了好幾千隻「祝福紙鶴」,讓探病民眾裝在玻璃瓶送給病房患者,禮輕情意重。 ●送紅包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 送紅包也沒有一定規則可循。 若病人是家中經濟支柱,一個紅包就像雪中送炭,可以解決病家生活壓力,若病人衣食富裕,那麼送紅包 只是錦上添花,意義不大,且對收入有限的探病者也是金錢壓力,「還是得看個別狀況,」腫瘤護理博士 唐秀治表示。 如果覺得兩串蕉實在不好看,也不想送紅包,覺得水果鮮花還是最保險,那麼別忘記還是按病情考量再選購 伴手,例如對花粉過敏的病人就不應該送花。 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蔡淑玲以一般常見疾病,為文建議了一些原則: ‧糖尿病:飲食重點是均衡,少鹽、少糖、低脂、高纖維,所以合適的禮物是高纖無糖的燕麥片、新鮮水果 、低脂或脫脂奶粉。 ‧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注意控制鹽分和補充鉀,適合送新鮮水果。 ‧中風病人:吞嚥、咀嚼能力常受影響,或是需要插上鼻胃管灌食,可以送腸道營養配方罐頭,很方便。 ‧腎臟功能不好的患者:不要送含鉀太高的水果,例如楊桃、奇異果、草莓或水果乾等都不適合。 ‧肝炎、肝病患者:需要蛋白質和足夠熱量,所以可選低脂奶粉、水果,或者口服均衡補充配方(醫院福利 社有售)。 ‧肝膽結石病人:要避免油膩,所以水果是很好的選擇。 ‧車禍骨折:為了加速骨頭生長癒合,可以送牛奶、優酪乳,或可以連骨頭一起吃的小魚乾,如果燉排骨湯 ,要加些醋才能幫助鈣的釋出。 ‧癌症病人:沒有特殊限制,但常因抗癌治療影響食慾,均衡配方、水果、乳製品,雞精或能提升免疫力和 食慾的藥膳,都可以考慮,但絕對不要提供偏方或號稱神效、價錢昂貴的藥物或補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探病 送禮
    全站熱搜

    東方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