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聽點我

    1968年,中央文革小組計畫把《黃河大合唱》改編為《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想法,由此時已經因《鋼琴伴唱〈紅燈記〉》出名的殷承宗主持。於是,殷承宗和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家盛禮洪(主持配樂工作)、儲望華、劉莊一起執筆,在指揮家李德倫、鋼琴家石叔誠的協助下於1969年完成了這部《黃河鋼琴協奏曲》。儲望華于文革期間的大部份作曲都是基於個人創作,但當時在文革中國卻流行“集體創作”,其最膾灸人口的作品《黃河鋼琴協奏曲》被宣傳成為“按江青指示,跟殷承宗、劉莊、盛禮洪、石叔誠及許斐星六人合力將黃河大合唱改編湊合而成”。

    協奏曲完成問世後,《解放日報》美術編輯洪廣文需要借調人手繪畫宣傳畫作,1972年,年僅26歲的陳逸飛為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油畫組負責人,並完成了組畫4幅中最為外界所熟悉的<黃河頌>,這幅畫於1996年於香港蘇富比公司拍賣並以128.5萬港元成交,成為當時中國最昂貴的油畫之一,這是題外話。

    1939年光未然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後,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後在全國各地廣泛傳唱,受到抗日軍民的熱烈歡迎。這組詩,雄健磅礴,深沉渾厚,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抗日戰爭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鬥爭精神。

    在藝術上,全詩構思完整,佈局講究,以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為貫穿形象,熔鑄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詩呈現出強大的力度。同時由於詩人從中國傳統詩詞表現手法上吸收借鑒,組詩節奏明快,語言凝煉。

  《黃河頌》在體裁上是一首頌詩,著眼於“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夫曲》是緊密相承的。《黃河船夫曲》描寫:“烏雲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彼岸。這象徵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於取得輝煌的勝利。”於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他歌頌黃河氣勢宏偉,源遠流長,並且要學習它的榜樣,像它一樣的偉大堅強。
  《黃河頌》開篇明確“歌頌黃河”的主題,展示了黃河的偉大堅強。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著中華民族。最後尾聲部分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的精神。
  《黃河頌》詩人採用象徵的手法表面上歌頌黃河,實際上是歌頌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她旋律激昂,音樂壯闊,氣勢磅礴,熱情深切,充滿了強烈的衝擊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
  《黃河頌》,是黃河的頌歌,是時代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頌歌。在甲子國慶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讓我們歌頌讚美偉大的黃河,偉大的新中國!

本文部分節選自網路(百度&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方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