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主要以戰國策為主,除了是珍貴史料,裡面謀臣的策略和辯辭實在精彩,文筆犀利且生動。聽說宋朝的三蘇都深受影響,我也相當喜歡。另外有收錄李斯的諫逐客說,卻沒有韓非子等人的論文,實屬可惜。

 

一、蘇秦以連橫說秦

蘇秦多次說秦,「坐而致之」之不可得,必須「以戰續之」,鼓吹秦王發動戰爭,但秦王「願以異日」改天再說推託。轉而說趙王,「約從散橫,以抑強秦」。當其位高權重之時,感慨「勢位富厚,蓋可以忽乎哉?」,他發奮讀書也只是為了「金玉錦繡,卿相之尊」,是向世俗價值觀妥協。

說秦和說趙是相反的策略與陣營,證明他並無中心思想與道義情感,只想用三寸不爛舌挑撥離間倡議戰爭,以此牟取自身的權勢富貴。相比悲天憫人、胸懷天下的學家—主張仁愛與王道的孟子,提倡兼愛和非攻的墨子,其差不可以道理計爾。

 

二、司馬錯論伐蜀

司馬錯伐蜀和張儀伐韓的朝上辯論,精彩絕倫,我首先看到的是就事論事,不由得感慨,當今社會政敵只知抹黑與謾罵,執政自然沒有效率,倒是向老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政策能不及掩耳的三讀通過。

司馬與張兩人的主張並沒有對錯可言,張儀伐韓之策,可能強有力且快速致勝,但「惡名而未必利也」不在他身為(外來的)遊說之士的考慮範圍。司馬為此擔憂,正因他是地道的秦臣,秦國安危與其息息相關,自然排斥高風險的激進作法,而採取迂迴的富國強兵緩圖之的策略。

這又不由得聯想到,選舉時政客經常受到攻詰的雙國籍問題,吃乾抹淨腳底抹油的嘴臉浮現腦海,試想如果在位者的家人都在海外,憑什麼相信他能真心為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著想?還是只為了自己的富貴,出了紕漏全民買單卻不甘他的事?

 

三、鄒忌諷齊王納諫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看得我尷尬症都犯了,鄒忌到處問人自己帥不帥,人家回答他帥,卻有了人生體會,認為是因為愛他怕他或者有求於他。告訴了君王,於是下令能「面刺、書諫、謗議」依次論賞。

文中能以略感重複的對白,使文章生動起來,是很成功的地方。大致體會到在位者不要挑喜歡聽的話聽,規勸善導卻棄之敝屣,如果行政團隊盡是些馬屁精,精明幹練做事懇謹者卻出不了頭,那辛苦的還是老百姓啊!

還有現在流行的酸民網路文化,也就是最下等的背後"謗議",多半於事無補流於情緒化爾。談話性節目大概以財經類的可能還有些有建設性的言論,政治類的基本上來賓各有立場,連就事論事都很難作得到。

 

四、趙后問齊使 & 觸龍說趙后

這裡的趙后是指趙惠文王之后,太子年幼而執政的趙威后。

文中有些前後矛盾的地方,一開始關心農民收成與百姓生活,可見以民為本的進步思想,不過接著「上不臣王、下不治家、中不交諸侯...為何不殺?」,難道窩在家的宅男都該死就有點扯了。應該是養民如鍾離(好比今天的優良企業台積電)、孝親如北宮(困苦而事親不改的新聞常有)之流得到應有的表揚與補助,能力不及者輔導就業。

後來趙國受到「秦急攻之」,必須以趙后疼愛的小兒子為人質才能請得齊國援軍,而趙后存亡危急之秋卻不捨親情說了大臣再敢討論的「必唾其面」。這時觸龍往勸,其迂迴而有高超的說服技巧值得學習。有人說:「要處理好事情,先處理好情緒。」觸首先閒話家常,等盛怒的趙后轉為心平氣和,再假託稚子引導話題,最後提出理性而有益的主張。

重點是他並不是以國家人民的利益作為出發點來勸說,反而似乎是站在趙后愛子的立場,「為之計深遠」當幫助長安君趁機建功,否則即便是「人主之子也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那可不是現代尸夙其位所在多有的政壇,無寸土之功而坐擁高位會掉腦袋的,果然成功說服趙后

 

五、莊幸論幸臣

從蜻蜓、麻雀、黃鵠的災危點出居安思危的意識,「昔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說得很好,台灣彈丸之地,明德修政,仍有復興的可能。若那些政客「飯封祿之粟,而戴方府之金」,卻「不以天下家國為事」,則敗亡就在眼前。

有些感慨的是,好像前面以民為本、勤懇執政的趙后,最終也輕易為秦所滅,拳頭始終是硬道理,無怪乎內地窮兵黷武發展軍事。似乎國家發展,終歸要「兵勝於外,義成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兩黨交耗的民主政治未必適合中國人,而是需要一位「從生硬的現實上挫斷足脛再站起來,從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來賺取自己的衣食。」的主政者。

 

 


 

心得:馬前總統八載執政,闕而無勞,下義其罪,上賞其奸,怨聲載道。溫良恭讓,善之善也,然共欲未之濟,積怨日深,其所以速敗而致九二之恥也。其為人也,非奸非邪,無能而輕聽是也。苟能諮諏善道、察納雅言,一如孟嘗之客馮諼也,為台(灣)鑿其三窟,而非僅盡一窟於中(國)矣!則國之幸甚!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古文觀止
    全站熱搜

    東方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