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在心理學上被診斷為社交焦慮失協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 SAD),是焦慮症的一種。此症最早被發現於1985年,當時被認為是忽略性焦慮失協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經過14年後才漸漸被重視。

一般人對參加聚會或其他會暴露在公共場合的事情都會感到輕微緊張,但這並不會影響到他們出席。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會導致無法承受的恐懼,嚴重的案例裡,病患甚至會長時間的把自己關在家裡孤立自己。

患者在面對或進行其所恐懼的社交活動時,除感到焦慮外,多數會伴隨著如臉紅、發抖、異常冒汗、心跳加速、心悸、輕微頭痛、暈眩、胸悶、呼吸急促等生理症狀。

社交恐懼症不應該與驚恐障礙(panic disorder)混淆,驚恐障礙患者相信他們的恐慌是由某些嚴重的物理原因造成,在發作當時或之後往往去醫院或叫救護車。社交恐懼症患者也許會經歷恐慌發作,但是他們會察覺到自己經歷的是由非理性的恐懼造成的極大焦慮。很少社交恐懼症患者願意在那時去醫院,因為他們害怕權威人士的拒絕或評斷。與權威人士打交道對大部份社交恐懼症患者來說特別困難,像是打電話詢問、參加約會、派對、或工作面試等等。

精神科醫師常區別一般的和特定的社交恐懼症。患有一般的社交恐懼症的人會對大部份或所有的社交場合都感到害怕,特定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則只對某個場合有問題。舉例來說,最普遍的特定社交恐懼症是公開演講恐懼症(glossophobia),是對公開演講或表演的恐懼,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怯場。其他的像是害怕公開寫作(scriptophobia)、害怕臉紅(erythrophobia)、害怕公開吃東西、害怕使用公共廁所等。

 

 


    大學生甲因怕與人交往前來咨詢。為了減少和舍友的接觸,起先他是早出晚歸,後來幹脆改成走讀,終因路途太遠,學習自然受到嚴重影響。

    學生乙的情況則是:他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一聽說有集體活動就緊張,只要能逃就逃,因此同學對他很有意見。

    雖然甲和乙的表現形式不一樣,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 就是他們存在過度的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還表現為當眾說話緊張、異性交往緊張等。

    社交焦慮發展到極端就是社交焦慮症或社交恐怖症。表現為情緒上的緊張、不安、擔心甚至害怕,還伴隨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情況,如:心跳加快、出汗、臉紅、發抖、呼吸困難、尿頻、尿急等生理表現。行為上還伴有回避。

    所以要說“過度”兩個字,是因為,任何一種情緒都有很重要的適應功能,只有當其“過度”或者“不足”時才會產生問題。就社交焦慮而言,其適度時是有利于人的社會交往的,適度的社交焦慮能讓一個人最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優勢和潛能。想一想青春期異性交往中男孩子的侃侃而談和女孩子的妙語連珠,那都是適度焦慮的功勞。

    某種意義上說,社交焦慮症和社交恐怖症是青春病,因為它的發作高峰期是在青春期。導致社交焦慮症的原因很多。不同心理學流派有不同的解釋,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是童年創傷事件的結果,例如孩子從小受到大人的苛求甚至傷害,長大後就會特別怕人;而社交恐怖症患者,往往幼時有被虐待甚至被侵犯的經歷;行為治療學派認為是小時候的環境造成的,比如現在的獨生子女,從小就沒有伴,加上上學後由于高考制度的原因,老師和家長都只關注他們的學習,孩子非常缺乏與人交往的機會,因此也就無法積累與人交往的經驗和解決人際問題的能力;此外,失敗的人際交往經驗,也容易導致青春期社交焦慮;而若從認知治療學派的觀點看,社交焦慮是由認知障礙所導致的,所謂認知障礙是指認知上存在的問題,它包括認知歪曲和認知缺乏兩大類。認知歪曲是指認知中存在著錯誤的、不合理的、片面的或偏執的成分,如:“交往中正視別人是不禮貌的”。認知缺乏則指認知中缺乏有關的常識,如:“我從來不知道和人交往時要正視別人”。

    從預防角度看,上述不同心理治療流派的社交焦慮的病因說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做家長的如果能夠從以上幾方面加以注意,就可以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力,使孩子避免在青春期發生社交焦慮或者恐怖。

    那麼大學生該怎樣面對自己的社交焦慮傾向呢?從廣義看,因為是青春病,所以,絕大多數同學的社交焦慮是可以靠機體自身的成熟而解決的,此外,我們也可以靠自身的調節去使社交焦慮降到適度的狀態,具體方法包括:

    首先,社交能力是要在與人交往的實踐中才能夠真正練出來的。因此,有點過度社交焦慮的同學要採用“小步子原則”,也就是以逐漸擴大自己社交范圍的方式解決自己的過度焦慮問題,比如:可以先從家族中的同齡人開始學習交往,也可以從宿舍關係開始,再擴大到班級、係裏和學校乃至于社會。

    其次,要去除完美主義傾向。很多年輕人有過度社交焦慮,不是因為有人際交往的能力問題,而是由于他的完美主義傾向使他習慣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別人對自己的否定性評價上,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社交焦慮。因此需要從調節完美主義傾向入手

    再者,要增強自己的自信,很多時候,年輕人社交焦慮的根子在于不自信,如果我們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在與人交往時就會坦然、從容得多

    最後,要學習一些基本的社交常識,包括:主動介紹自己、微笑、與人說話時要正視對方、傾聽時神情要專注;要懂得欣賞並誇獎別人的長處,學習用實事求是的稱讚去滿足他人的“社會讚許需要”;還有就是要學習用建設性方式去處理自己面臨的人際問題

    當然,如果自我調節沒有效,就要去向專業人員求助,比如學校裏的心理咨詢老師和專科醫院裏的心理醫生。(首都經貿大學心理學教授 楊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方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